新聞資訊
NEWS在安徽省六安市,即將通車的G4222安徽和縣至湖北襄陽高速公路(以下簡稱和襄高速)延伸鋪展。作為六安史上投資額最大、里程最長的單體項目,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和襄高速打通了大別山區東西向交通瓶頸,將成為六安聯系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合肥都市圈、武漢都市圈和中原腹地的戰略骨干通道,極大改善沿線四個縣區230萬市民的交通出行條件,為當地人民帶來高質量交通發展便利。
開工建設兩年多來,建設團隊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主線貫通突破百公里,首段具備通車條件,大別山“綠色動脈”正加速成型。
啃下土源供給“硬骨頭”
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全線里程170.6公里,其中,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峽建設公司承擔的舒城(千人橋)至金寨(皖豫界)段以平原微丘地形為主,多處跨越水田、魚塘等軟基地貌。項目施工用土量極大,土方缺口達1200萬方,如何高效解決土源供給難題,是擺在項目部面前最大的一塊“硬骨頭”。
面對嚴峻挑戰,項目部通過優化施工設計、全線挖填調配、五新技術固化劑技術運用等方式,減少整體缺方數量。結合臨時用地政策,項目部確定周邊的山崗地作為臨時取土場,填補土方缺口,并采取政府指定取土場加引進周邊社會土源相結合等方式解決缺方問題。
在運輸過程中,項目部對渣土運輸車輛及環保灑水車輛安裝GPS組建車輛動態管理平臺,對運輸車速、運輸路線、環保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邀請當地交管部門進行現場安全教育,實現了科學取土,安全取土,受到了各級環保督導組的好評。
今年1月,和襄高速(六安段)舒城至霍山段1200萬方土方缺口全面清零,主線路基施工圓滿結束。
揮好技術質量“雙股劍”
和襄高速(六安段)舒城至霍山段全線共設置橋梁72座,互通式立交4處,涵洞(通道)280處,服務區兩處,建設工期僅3年。
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峽建設公司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項目經理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甘仁強介紹,項目部10座大型場站全面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建設項目智慧工地,助力進度管理、安全監管、安全教育、質量管控等,實現了信息化全項目周期運行和工地智慧化管理。
和襄高速六安段的建設中,橋梁工程和樞紐互通是最大亮點。豐樂河大橋跨航道合龍面臨諸多難點。現場采用掛籃懸澆連續梁技術,并配備智能監測系統,選擇在夜間恒溫時段進行澆筑,以保障橋梁線形精度。張母橋河大橋橫跨豐樂河和國道G237,整座橋綜合運用了預制架設法、掛籃懸臂澆筑法以及支架現澆法等多種施工方法,跑出了施工“加速度”。
柏林樞紐互通是連接和襄高速與德上高速的“咽喉”工程,承擔著兩條交通大動脈車流轉換的重要功能。自首片箱梁架設以來,項目團隊面對交叉作業密集、運輸通道受限以及雨季周期長等多重不利因素,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通過統籌規劃制梁、運梁、架梁等關鍵工序,確保了各環節緊密銜接,施工流程高效順暢。
為老區建設插上“騰飛翼”
秋日的舒城縣棠樹鄉三拐村,G237國道車輛川流不息,沿線農產品不斷被運往全國各地。
“目前我們的農產品外運主要走國道到合肥,再上高速外運,和襄高速通車后,這些農產品可以迅速抵達高速公路入口,直達合肥及江浙滬市場。”舒城縣棠樹鄉三拐村黨支部書記曹先鋒表示,和襄高速通車后,當地的糧食、水果、蔬菜等鮮貨直達合肥僅需1小時,運輸成本將顯著降低。當地目前正在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借助和襄高速的通車,推動旅游與農業、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
棠樹鄉三拐村退休教師李紹民介紹,棠樹鄉是舒城縣首個農村黨支部所在地,全鄉還有三拐井等歷史遺跡及諸多自然資源,高速通車后,鄉村旅游大有可為。
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峽建設公司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項目經理部執行總經理、黨支部書記王國良表示,高速公路不僅是連接城鄉的紐帶,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和襄高速建成通車后,將對沿線的資源互補和合作發展起到的推進作用,讓當地的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蓬勃發展。目前項目建設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建設者錨定年底通車目標,加速鋪筑這條大別山綠色振興新坦途。
新聞鏈接:http://www.ah.chinanews.com.cn/news/2025/0829/336568.shtml